霹雳中华大会堂 DEWAN PERHIMPUNAN CINA PERAK

怡保华侨义山

怡保华侨义山为霹雳州规模最大的华人义冢之一,占地约115英亩,坟墓超过一万座。

除葬有不少华社先贤,如霹华堂创堂会长梁燊南局绅、第二任会长拿督刘伯群外,许多华团乡会之总坟亦设立于此,凡春秋两祭时节,众社团代表都会前往福德祠举行公祭仪式,缅怀先人,传承孝道。

怡保华侨义山鸟瞰图

历史沿革

  • 1935年,梁燊南局绅等地方侨领的争取下,英殖民政府通过宪报颁布位于怡保务边路的一块地段为政府保留地,作为华侨安葬先人之义山用途,并由梁燊南、谢昌霖、李瑞荣及郑亦定担任该地段的信托人。

 

  • 1940年,梁燊南与世长辞,由刘伯群续任霹雳中华大会堂(霹华堂)主席。同年4月13日,霹华堂召开华侨团体代表大会,宣布成为全霹雳华侨最高机关,并且正式接管华侨义山。由于义山属于全霹雳州华侨共同拥有,故命名【华侨义山】。

 

  • 1951年,矿家锺森向霹华堂,申请将华侨义山内包括5个潭在内、占地约32.5英亩的低洼地,作为开采锡矿用途,并承诺将部分开采锡矿的利润分予霹华堂。经过时任董事会设立的委员会进行实地调查后,于华侨大会提呈报告,最终议决有条件批准其进行开矿。

 

  • 1956年,刘伯群亲身筹划开发华侨义山尚未启用之地段,带领完成砍棘推树、填平低洼土地等工程,成功拓展出可供安葬先人的新墓区。

 

  • 1960年,霹雳广东会馆决定建立广东总坟于华侨义山,使葬于华侨义山之粤籍先人及无亲属拜祭之孤魂,得享公共团体公祭之衣帛肉食。霹华堂董事会遂议决,拨赠一块冢地予广东会馆作为建坟之用,亦藉此回报壩罗广东义山当年慷慨让出江沙路冢地予华堂建堂之义举。总坟于同年9月竣工开光,并举行首次秋祭。

 

  • 1961年,霹华堂循地方华社之要求,于华侨义山兴建一座福德祠,以受万民香火,孝子贤孙安奉其先人之灵位。同年3月4日,一连三日举行进主开光仪式,设坛建醮。

 

  • 1974年,时任霹华堂主席拿督黄俊松着手向土地局申请,将锺森开矿后遗留于义山旁的旧矿地纳入义山范围。惟因程序繁复,直至1980年5月,方在第五任主席丹斯里张国林的跟进下获得批准,新增义山地段约12英亩。
清明时节,霹华堂联合总坟设于华侨义山之华团乡会代表展开联合美化义山运动。

发展及困境

由于地势不平,致使华侨义山部分地区长年积水。历届义山管理小组持续推动排水改善工程,尽管部分区域的积水问题已获得解决,但仍有两处严重积水地段需以填土方式处理。

因此,自2023年起,霹华堂已连续3年透过报章发出通告,呼吁受影响区域的墓主后代主动进行“拾金”(迁移遗骨)仪式。3年期限届满后,霹华堂将统一举办法事,并展开填土工程。

 

维护及美化

自2022年起,在会长拿督关和贵及义山管理小组主任陈瑞荣的领导下,福德祠已完成屋顶修缮、墙面粉刷等工程,整体环境大为改善。义山范围亦推行全面且定期的砍树与清理工作,整体环境更显整洁庄重。

 

未来计划

2025年,义山管理小组将进一步落实基建提升工程,包括修建义山入口道路、于福德祠旁空地建设嵌入式停车场,以及在福德祠周边安装可拆卸式围栏,防止动物进入破坏环境。

同时也着手展开坟墓资料整理及建档工作,目前在霹华堂执行秘书处的协助下,已完成逾千座坟墓进行抄录及拍照存档工作,为未来数位化管理及寻亲服务奠定基础,也方便后代子孙查找先人墓地。

怡保华侨义山不仅是华社先贤长眠之地,更是传承文化的重要场合。霹华堂将继续肩负维护与提升义山的责任,秉持慎终追远精神,确保华侨义山延续其历史价值与文化使命。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