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史

继19世纪中叶,霹雳州拉律(今太平)与近打谷一带陆续发现丰富的锡矿之后,吸引了一波又一波的华民涌入谋生。
矿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人口聚集与社区形成,至20世纪初,霹雳已成为马来半岛华裔人口最多的州属。
然而,在这片多元籍贯、方言各异的土地上,虽然各类华团林立,却因文化与语言的隔阂,各自为政。
彼时,整个华社正急需一个可以超越籍贯藩篱的共同平台。1927年,华社侨领梁燊南局绅高瞻远瞩,召集霹雳州各埠之华团组织,发起成立“霹雳中华大会堂”的倡议。
这个被赋予时代使命的机构,不仅为了团结地方华民及华团,更肩负着调解纠纷、代表华社向英殖民政府发声、争取权益的重任。
在二战后的艰难重建期,霹雳中华大会堂(霹华堂)更展现无私情怀。当时,霹雳育才中学在校舍短缺之际,霹华堂毅然让出自身会所作为校舍使用,实践“以教育兴社”的精神。
与此同时,霹华堂也积极号召全州华团组织合力代表华民争取公民权利,为独立时期的华人地位打下基础。
进入国家独立后的新时代,尽管各类政府机构陆续设立,取代了部分原由华团承担的社会责任,但霹华堂并未因此淡出历史。
反之,与时俱进,主动转型,在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及公益等领域持续发挥影响力,既承载华社发展的期许,也致力于促进族群和谐与国家进步。